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、学者受邀在大会上就富硒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,以及发展的方向进行讨论和阐述,为富硒产区和企业发展提供思路和产业方向。
一条由东北到西南的低硒带:
空间低硒的景观含几个方面,第一个是土壤,低硒是小于0.125,第二是表水土,第三是谷物。
1、土壤硒是硒格局的物质基础
土壤硒低了,生长的作物也是低硒的,作物或者是植物的硒的影响,一个是作物品种和生长地方有关,我们国家的低硒带基本上是低于0.125的。
2、植物对硒累积能力分成三类:
第一类称原生富硒指示植物
第二类称次富硒指示植物
第三类包括谷类、禾草和一些杂草,其通常的积硒能力低,且与土壤硒高度相关。
总体而言,乔灌木> 草本,针叶树> 阔叶树,裸子植物> 被子植物
我国低硒粮食(包括小麦、玉米、大米、青稞等)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至西南的带状地区内,粮食硒含量一般低于0.025 mg/kg。
3、食物硒含量与食物品种有关:
4、人体中硒(血硒和人发硒)有明显的地理变化,与膳食中的硒有很好的相关性:
1、土壤硒空间格局变化空间格局变化不大:
土壤硒含量变化的区域:广西、广东沿海和海南、新疆等地减少幅度较为明显;
与1970-1999年相比,足、富硒土壤相对有所增加,缺硒土壤占比由25%减少至9.8%。
增幅较大的区域呈点状分布于新疆石河子地区、陕西安康、安徽石台等地。
变化百分比:东北-西南呈增加趋势,西北-东南呈相对减少趋势。
4、土壤硒含量变化与磷肥使用
长期施肥可促进硒在土壤中的积累,黑龙江、新疆、云南等地的农用化肥施用量近年来呈明显递增趋势,且相较于其他省份增幅较大,约为1.0%-1.6%,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硒在土壤中的积累。
5、土壤硒含量变化与耕地面积变化
除了以上因素,还有土壤硒含量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,土壤硒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,粮食硒含量变化,居民发硒含量变化,不同时段居民发硒空间变化,膳食模式的改变等。
1、长寿之乡和区域百岁老人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足硒和富硒景观中:
西北和东南地区仍是我国主要高硒分布区,但东南部地区的富硒区域相对有所增加。
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份发现有富硒土壤。
1、我国居民发硒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,以自然低硒带人群上升最显著,地区间差异逐步缩小;硒中毒地区发硒相对降低,但仍未达到健康阈值范围。
.....